8分钟后,大门终于打开,涌出一股夹带各色香水的雄性荷尔蒙味道。几位年长的欧盟领导人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率先走出,立刻分流一批嗷嗷待哺的记者与“合影家”。 透过人群向房内望去,董明珠格外显眼:落肩黑发,白毛衫,深色套裙,与西装革履的男士们对比鲜明。她一直在用手势与几位欧洲与会者交流着什么,并与来人合影。作为格力电器[0.86% 资金 研报]集团董事长,这位女企业家出现在这个场合,理所当然。
“刚才会上,欧洲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他的企业有2万多名员工,他要让所有人都用格力手机。”一走出会场,董明珠有些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多大的支持啊!”她很少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
也难怪,我的媒体同行会把“董小姐”的戏称加码在她头上。“有钱、任性”,当这种预判与著名的十亿赌局联系在一起,人们自然会加深这种印象。
“格力做手机,分分钟超过你小米”,这是她一年前对雷军说的话。今天,董明珠的格力手机,真的呼之欲出。董明珠生性直率,性情中人。作为一个纵横商界数十年的女性,意气用事早已不是处理工作与生活的选项。“我们从两年就已经开始着手手机业务”,从时间上看,一年前那次跨行业PK,董明珠早有准备。
董明珠:格力手机雷军想要也得花钱买
当晚聊天,原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先生谈及第一次听闻格力做手机的消息时,认为是董明珠在与雷军赌气,笑问是否也赠予雷军一台格力手机?话音未落地,董迅即作答,我从不做赌气的事,雷军想要得拿钱买,手机不是为他做的。
出于好奇,我特别留意她的手机。与许多热衷刷微博朋友圈的大佬不同,董明珠在开会、吃饭和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几乎很少看手机,但事情一结束,她会立刻回到那个充斥着诸多未接电话与信息的5英寸屏幕上。
因为出差匆忙,这次跟随董明珠的并非传说中的格力手机,但作为格力的当家人,这部尚处于工程机阶段的产品,已被试用了一段时间,目前为止董明珠给出的评价是“没有任何问题”。那些互联网产品经理常挂嘴边的用户体验,如今也成了董明珠字典中的高频词,不论是手机手感、家电控制软件,还是最基本的音质体验都遵循这一准则。
趋势使然,手机无可避免地成为链接智能家居与用户之间的重要平台。它以遥控器、数据载入、传输处理的功能来与家居硬件、程序实现互联互通。各种家居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远程控制防盗报警、环境监测等多种功能。
智能家居格局的“三股势力”
竞争格局中,国际上智能家居存在着三股势力。第一股为英特尔、高通、小米、华为等为代表的科技口力量,它们围绕前端芯片、通讯技术标准的建立、解决方案的提供来铺垫智能家居的实现基础,进而延伸为硬件体系的生成。也有小米这样,利用圈层资源优化整合,探索内容、应用服务生态圈的OEM厂商。
第二股为现在大多还处于创业时期的智能硬件公司,而这部分群体最终能脱颖而出的不会太多,大多数的命运还是难逃失败或者被兼并整合的定数,在第一股与第三股力量所构建的生态圈中寻找位置。
第三股就是格力、海尔、TCL等为代表,传统家电大制造业的互联网、智能化探索和转型。以完整稳健的硬件制造和渠道基础基础,从而寻求互通互联的数据控制链接。
智能家居的产业方向已经不需要去证明。需要证明的是,不同形态的商业,如何去构筑适应自身优势的智能家居生态,并产生出硬件、软件、技术解决方式的内循环体系。这一点尚无成熟案例,或许也不会有量化统一的评价标准,但唯一绕不开的,还是那个大相无形的热门词“互联网化”。当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总结出“互联网+”一词,让这个中国商业精英圈层早已烂熟于心的概念,提上了国家发展策略的高度。
与竞争形势的混沌一样,第一股力量和第三股力量之间错综的交融也十分热络。小米入股美的,让美的智能家居的构想摊上了雷军的小米快车。美的在手机平台有了承接家电的智能入口,而小米则打下了智能家居硬件领域的一根木桩。
张瑞敏的海尔为激发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式的创新活力,干脆大刀阔斧改革公司管理模式,将庞大的海尔内部变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业孵化器,在好的产品、概念、团队冒出头时下注投入并产出。TCL集团[-1.55% 资金 研报]的“双+”战略转型,即“元器件+终端+内容+平台”的生态系统,不再拘泥于硬件的出售,也着重推动内容、游戏等增值服务的变现可能。
中国传统家电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在这样一次次看似不同却殊途同归的试炼中,摸索继续存在的理由,它们会用各自的失败和成功去反复说明,那个至今没人能说明白的命题,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发挥既有优势的互联网转型是出路
许多评论者认为,出身于传统制造业的董明珠,天生对互联网有排斥感,在本就后知后觉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对新事物投以足够的认识。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就像你不能把刘胡兰和杨子荣用同一种英雄主义去概括一样,身处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不同成长和商业背景的董明珠、雷军,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与应用,当然不一样。
或许认知的深浅有别,但发挥既有优势的互联网转型才是出路。
作为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快速的资本反应、市场触觉、设计定位与产业供应整合,让他们眼中的手机作为一种快消品而非耐用品,像蝗虫一样,迅速满足体验后,马上淘汰,引领一下片待啃食的功能用户市场,让用户保持期待与饥渴,最理想的状态为跟着产品设计者所提供的感觉走。
手机对这帮公司来说,是前端体验入口和人气聚集地,后面衍生的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各色生态圈,才是终极幻想。这里或许没有董明珠一直尊崇的核心技术,可是这里有需求。但这样的方式对设计研发、制造链条和资金流动性有很高的要求,作为轻资产烧钱形态的手机产品经理来说,船小虽好掉头,却更容易被突然其来的风浪击翻。此处应有老罗默默的泪痕。
而作为重资产的制造业巨头,像格力这样,有稳固健全的销售渠道、有成熟的制造链条、有相关技术储备(作为遥控功能的手机制造,空调控制有相应的技术可借鉴)、有充足现金的企业,在手机产品的推动上确实有稳健的基础。记得在去年11月份,在采访董明珠的时候,我问过一个关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问题。她当时也认为,虽然对外还是说格力是专业化企业,但确实已经不自觉的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为什么要多元化?是因为觉得那些行业都有钱赚。但关键在于,如果不是用技术来实现的多元化,那肯定会出问题。
近期,格力样机在网上曝光后,相关参数也公布于众。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吐槽格力手机配置不高的评价,“这哪是三年不换机,这简直就是三年前的手机啊”。这个评价来源于董明珠对于格力手机三年不用换的承诺。
在对手机功能的市场需求认知上,与其说董明珠认识的不深刻,还不如说是外界对于格力手机功能定位的误读。对于出身制造业的董明珠来说,他三年不用换的底气是质量的保证。而许多手机果粉和米粉一年一换的需求,大多不是因为质量不行,而是因为追逐体验的需求,在被新品不断地刺激。两者语境是不一样的。
品质是制造业的伦理体验是互联网业的生命
品质的保证是制造业的伦理,而体验的保证则是互联网公司的生命。而这种语境错位着实可能拖累格力手机,董明珠也认为,希望格力的用户更换格力手机不是因为质量原因,而是因为对新机的功能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样的更新才是健康的。
但体量庞大的制造业集团,如果在手机设计体验和功能迭代上没能赶上足够快的市场期待,或因为反应过慢而错失机会,就算手机从两米处摔下还能依然坚挺,就算质量好到砸核桃都能轻描淡写,诺基亚就会发出后人笑之而不鉴之的感慨了。
在一定市场环境中,手机作为一种快消品,只求及时行乐而不求天长地久的消费文化正在稳定。尽管从人文角度来说这种消费观是可耻的,而市场竞争的现实就是如此。
但格力仅是希望打造一款极致的手机吗?
回顾董明珠在博鳌期间回答记者的提问,她始终没有刻意强调格力手机的技术含量。在对智能家居的反复思考后,董明珠明确定义,智能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与手机相连通,不是把所有家电用一台路由器联系起来就叫智能,而在于各部分家电本身的智能化升级。
寻找智能家居体系的奇点
格力家居智能体系的奇点,一直都不是手机,而是他们的传统强项,空调。2014年格力集团营收达到1400亿,同比增长16.6%。其中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88%,为1230亿元,同比增长约13.8%。这个数据在去年的空调行业里一骑绝尘。对于格力这么大体量的制造业集团,这样的策略属稳妥之策。
在格力的智能逻辑中,在家电产业布局里,希望将空调打造为家庭智能电器的核心载体,通过一部空调连通家庭所有电器,并通过智能化,用一部空调提供所有电器产品的用电。“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将空调打造成家庭中的服务器,而手机只是整个智能电器产业链的一个部分。如果智能空调不做升级,那么这个手机等于是零。”是董明珠解释的“格力式”智能。尽管这种智能猜想,有其大工业背景支撑,但如何说明“格力式智能”与大数据、云共享应用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阐释的问题,毕竟“智能”寻求让家居“更懂你”,远非光伏供电、设备互通这么简单。
智能家居的核心平台是什么?围绕着什么来构建?虽然不同的竞争势力有各自的逻辑起点。因此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出路和策略。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应过早的否认或树立哪一种产品、哪一种生态、哪一种智能家居模式的发展前景和存在价值。
华为、小米等企业的眼里,当然视手机为智能家居的核心要素,因为他们立足于此道。在TCL、创维等企业看来,电视或许是智能家居的核心要素,因为他们熟络此道。
没有孰优孰劣,只有什么更适合谁,市场自然会给出这些竞争者各自在行业内的成绩,然后静待马后炮的媒体们给出“专家评价”。
在我看来,董明珠追求的,或许是包括手机环节在内,智能家电体系的竞争优势。而非单一手机产品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销售成果。如果是这样,目标市场不同,定位不同,过分炒作小米和格力手机的配置对比和销量竞争就没有太实际的意义,人家董雷俩人当年也没赌着一项指标不是?
既然格力手机马上就要真正走上市场舞台了,还是把心放大些,把眼光放长远些,静待手机背后,智能家居体系的逐鹿大戏即将开演。
(作者为凤凰财经记者李非凡)